您所在位置 > 首页 > 心理百科
四川大学心理学专家:震后综合症? 别信那一套!
日期:2012-09-19 14:34:02  浏览量:1329

心理学专家格桑泽仁:“与心灵对话” 和心理阴影说“再见”

 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1个多月了,但还有很多人似乎尚未从震灾中走出来:有人震惊、恐惧、悲伤、茫然、情绪低落;从灾区回来的部分志愿者老是觉得跟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,连吃肉都觉得有负罪感;有人老是担心余震,甚至睡觉也梦见地震,睡眠质量严重下降;有的学习、上班总进入不了状态,效率非常低下……这一切,有人把它称之为“震后综合征”。

  是否真有“震后综合征”?如果有,它的危害有多大?怎么治疗?如果没有,那怎么解释不少人至今还不能走出反常状态?怎样才能让人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?就此诸多疑问,记者采访了知名心理学专家、四川大学副教授、CCTV《心理访谈》专家格桑泽仁。

  1、乱贴标签是不负责任的

  从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起,格桑泽仁老师就忘我地投入到对灾区心理救援的特殊战斗中,他先后为2000多人进行了单独或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咨询,并紧急培训了全国126名心理专家以及1500多名学生志愿者进入灾区进行心理救援,还承担了21位深入灾区慰问的巴蜀笑星的心理学培训工作。

  谈到“震后综合征”这个概念时,素来平和的格桑老师却显出少有的激动:“这个看起来比较时尚甚至还似乎沾了点‘科学色彩’的说法,是不负责任地给一些个体现象乱贴标签。”他介绍,多数人受到心理伤害后会在3个月后表现出来,但大多数人的心理伤害会在3-5年后慢慢消解。如果乱提“震后综合征”会给相关的人带来二次伤害。

  格桑老师称,人对不同环境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判断和应对。地震中任何人都会进入他的应激状态,震后,其生活、思想也会发生相应变化。面对灾难,对生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走出应激状态。长时间地重复地震所带来的震惊、恐惧、悲伤、茫然等感受,会让自己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。他特别强调,不准确地应用“震后综合征”的概念,就会形成一个标签,使那部分在负面情绪中的人继续加深那种体验、感受,并找到一个“正当”的理由,其结果是让他们在“这样是有理由”的自我暗示中更加难以自拔,从而受到长期的、更深的心理伤害。

  2、震后不适与个体感受有关

  格桑老师认为,如果在震后还深深地沉浸在心理伤害的阴影中,或久久不能走入正常的生活轨迹,那就是进入了感觉错位状态。最麻烦的情况是,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感觉错位,例如,志愿者明明已经回到成都,但心理上却还停留在灾区的场景与反应中,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灾区,应该按成都当下具体的环境来思维和行动了。

  任何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方,空间上似乎是未发生改变的,但从时间维度来说,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。就社会生活而言,震前、震后的游戏规则肯定会有变化。在震后还用震前或震中的思维来反套生活,自然就会陷入感觉错位的误区,从而出现种种难以适应、匹配当前生活的心理问题。

  3、“与心灵对话”重返现实

  那么,前述在灾难之后种种难以适应生活变化者,如何才能尽快走出误区呢?格桑老师教给大家一套非常简单有效的“自疗”方法:

  首先,大声对自己说:“不在状态又咋样了?”如果头脑中立刻冒出的是疑问句,则可不管这个问题了。如果冒出来的是负面情绪,则按下面步骤进行——慢慢深深地吸气,伸出你不太灵活的那一只手;手心向上,拇指拈中指,大声对自己说:“太好了!”翻手向下,拇指改拈无名指,大声对自己说:“我能行!”再翻手向上,拇指拈回中指,大声对自己说:“我帮你!”如此反复10到20次即可。

  其次,部分确实难以自控者,可强迫自己3-5天不听、不看广播、电视、报纸上相关报道,并主动找一些简单的事情来做,让自己忙起来。

  格桑老师表示,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不正确才导致痛苦,正面、积极的自我暗示对摆脱痛苦非常重要。对环境不适应、沉浸在感觉错位状态中,其实是一种灾难导致的思维按惯性运行。而阻断这种惯性、放下错误的执着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跟自己对话,对自己的心灵进行积极的引导。大声说、让自己听到、独特的手法辅助,会非常显著地提高“自疗”的效果,不妨立即一试!

 

点击数:1329收藏本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