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心理百科
引言:近年来,我省网民发展迅速。截至2006年2月,全省共有网民约267万。现实情况表明,网络是把双刃剑,它在传播知识、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,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,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,甚至使部分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.道路。基于对此问题的关注,本报与安徽大学社会学系联合,在合肥市进行了题为“网络·青少年·犯罪”的实证调查。
2006年3月,本报与安徽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组,从合肥市某少年犯管教所随机抽取202名15-29周岁以下犯罪青少年,将他们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了问卷。之后,又从合肥市某中学随机选出200名18周岁以下的中学生,将其作为对比组,向他们发放了问卷。两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%%。犯罪组问卷有效率100%%,对比组问卷有效率94%%。
一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
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,在犯罪青少年组和中学生对比组中,都不同程度存在。具体表现为:
(一)青少年上网比率高、网龄长。据统计,犯罪青少年组中有144人上网,占被调查人数71.3%%,中学对比组有156人上网,上网率高达83%%。这些青少年普遍涉网年龄较早,网龄较长。犯罪青少年组和中学对比组首次触网时间,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。其中犯罪青少年组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网络的占该组上网人数的21%%,初中阶段占该组上网人数的60%%;中学对比组小学开始接触网络的占该组上网人数的56%%,初中开始接触网络的占该组上网人数的42%%。
(二)青少年上网次数频繁、上网时间长。调查资料分析显示,青少年普遍存在上网次数频繁、每次上网持续时间较长现象。当然,这一情况在犯罪组和对比组中表现程度有所不同。其中,犯罪组青少年每周上网8次的达该组上网人数的60%%,每次上网平均持续时间3个小时,而且50%%在3-12个小时之间,甚至有9%%在24个小时以上。而对比组每周上网7次以上的只有5人,占上网人数的3%%。上网的人中,近90%%每周上网仅1-2次,超过95%%的人每次上网1-3个小时。
(三)青少年网络依赖性强、认同度高。如前所述,较频繁、较长时间的上网,使得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和认同度。
在犯罪组,这些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要花83.12元。面对如此大的开支,他们当中只有10人认为自己从来没出现过缺钱的情况。其他绝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缺钱的问题。当想上网却没有钱的时候,这些自制力差的青少年会采取多种手段,或向父母讨要(占31%%),或借(占20%%),或欺骗父母或亲戚朋友(12.4%%),有的甚至铤而走险,或偷(12%%),或勒索(11%%),或抢劫(3%%),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。犯罪组上网青少年中,超过50%%的人作案前5个小时还在上网(其中作案前2个小时还在上网的超过30%%)。并且,该组近30%%的人实施犯罪的目的就是为筹集上网经费。即便如此,他们当中仍有131人公开表示出狱后仍会上网。另外,犯罪组青少年中,超过60%%的人认为网络是朋友和恋人,只有不到40%%的人认为网络是魔鬼和陌生人。迷恋网络一方面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成绩,另一方面强化了他们某些片面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。如,犯罪组中有38%%的人最崇拜讲义气的黑道头目。
在对比组,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认同度同样存在。如该组60%%的人认为网络是朋友,只有22%%的人认为网络是魔鬼和陌生人。当然,不容忽视的是,对比组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认同度明显减低。这表现在:第一,对比组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上网对学习没有或只有一点影响。第二,对比组青少年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。该组86%%的人表示,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。第三,对比组青少年每周上网花费明显低于犯罪组。对比组每周上网平均花费为8.42元。
二、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分析
青少年网络犯罪目前没有一个明确、统一的定义。此处的青少年网络犯罪,特指以网络为犯罪诱因,或犯罪地点在网吧,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。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(一)家庭的推力。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重要地位,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。但是,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,一些家长的“网络素质”显然跟不上发展要求,他们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,缺少对孩子的网络引导。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,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和平时上网一般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,而不是在父母引导下,有计划地进行。这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地点就可以看出。据统计,202名犯罪组青少年有135名第一次接触网络的场所是网吧,157名青少年平时的上网场所是网吧。另外,犯罪组中有135名青少年表示父母不会支持他们上网。
第二,很多父母对青少年上网内容缺少了解,也不知如何指导他们接触网络。犯罪组青少年中,近60%%的人认为父母不知他们上网的内容,也从未指导过他们上网。对比组的情况虽然好于犯罪组,但也有30-45%%的人持有上述观点。
除此之外,青少年对家庭的认同度也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。换句话说,青少年对家庭认同度越高,其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,当然,前提是他没有犯罪的父母亲。在本次调查中,家庭认同度主要通过回答问卷量表后的得分体现出来的。量表主要由“家庭关系非常和睦、父母与家人对我的态度真诚和亲切、我的父母对我的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非常支持”等问题组成。犯罪组平均得分8.44(得分越小认同度越高),中学对比组平均得分7.80。犯罪组青少年对家庭的认同度明显低于中学对比组。
(二)学校的推力。目前,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,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。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,忽视了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。如,犯罪组青少年中,65%%的人没有上过专门的青春期教育课程。中学对比组情况似乎更糟,高达88%%的人表示没有上过专门的青春期教育课程。
与此同时,一些学校对成绩好的同学呵护有加,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放任自流。有的学校甚至对差生采取“停课”或“开除”等措施。不少学生流入社会后,成了“问题少年”。犯罪组中,有48%%的人上学期间被学校停过学或开除过,有逃学经历的高达84%%。而对比组中被学校停过学或开除过以及有逃学经历的均只有1.6%%。
另外,青少年对学校的认同度同样影响到青少年的行为方向。学校认同度由问题量表组成。这些问题主要有:我在学校里学到很多东西、上学使我自我感觉良好、我喜欢大多数教我的老师等等。犯罪组平均得分14.21(分数越小,认同度越高),中学对比组平均得分11.91。很明显,对比组青少年对学校的认同度高于犯罪组。
(三)社区的无力。社区是继家庭和学校之后,另外一个可以帮助青少年,使之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单位。如前所述,犯罪组青少年普遍存在高逃学率、高退学率和被停学或开除的现象。他们中超过50%%的人早早地离开了课堂,回到家中,进入了社区。他们有的无所事事,只好成天玩乐、通宵上网(按他们的说法叫“混世”),有的经常与人打架。这种现象反映出,目前社区在帮助青少年矫正偏差行为方面,还显得非常无力。因此,针对这些“问题群体”,如何搞好专业化社区工作,是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。
(四)同伴群体的拉力。青少年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对象非常有限,除了家庭成员、学校师生外,就是同伴群体。这里的同伴群体指的是所有同龄的玩伴,包括同学、邻居、亲戚和朋友(包括网友,下同)。同伴群体一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如,犯罪组和对比组青少年在获取一些平时家长和老师不告诉的事情,像性方面的知识,采取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与朋友交流。因此,如果青少年结交一些有劣迹或品行不良的人,必然会受其影响,陷入违法犯罪泥潭。以犯罪组为例,其中近60%%的人对“我的大多数朋友都是学习成绩不好或老师不太喜欢的同学”这个评价,表示赞成或非常赞成。同样,该组中近40%%的人表示,朋友会支持他逃学或做其他违法犯罪的事情。并且,他们的作案方式主要是通过与朋友间交流获得的,作案也主要是与朋友一起团伙作案。
(五)网吧和网络的吸引力。近年来,我省“网吧”发展迅速,截至2006年2月,全省共有合法经营的网吧5400多家,网吧产业共有计算机终端30余万台。网吧在蓬勃发展的同时,也暴露出了其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,如网吧室内空气污浊,上网设备污秽不堪,消防安全隐患丛生等。但另一方面,不得不承认,网吧对青少年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。据统计,上网吧上网是青少年的主要选择。犯罪组中有78%%的人平时在网吧上网。中学组中,有近20%%的人平时在网吧上网。网吧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呢?
现阶段,网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网吧“经营有方”,促销手段花样百出。目前,大量的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客源,赚取利润,无视国家有关网吧管理方面的法律、法规,低门槛、甚至无门槛地接纳未成年人。如前所述,大多数未成年人第一次上网和平时上网的场所是网吧。很多网吧在其营业场所门外悬挂了“未成年人禁止入内”的牌子,但当未成年人背着书包来上网时,网吧管理人员却很少会询问他们的身份证件。犯罪青少年中64%%的人表示,网吧管理人员从未询问过他们的身份证件。“每次都会”(指询问身份证件)的只有1%%。中学对比组中也只有1%%的人表示,网吧管理者“每次都会”询问他们的身份。
第二、网吧网速快、设施齐全。据调查资料显示,网速快、规模大、设施齐全的网吧,是犯罪组和对比组青少年的共同首选。青少年在网吧不仅可以上网,聊天、玩游戏、看电影电视剧、浏览信息,甚至可以赌博,而且还可以吃饭、睡觉。网吧为上网者提供一条龙服务。
第三,网吧环境自由、宽松。青少年选择网吧上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那里父母看不到,老师管不到,网吧又不管。自由、宽松的网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畅游网络世界的绝好机会。网吧以别样的方式成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最好场所。
现实情况表明,决定青少年行为方向的,是一个综合力作用的结果。换句话说,青少年实施什么样的行为,是家庭、学校、社区、同伴群体和网吧等力量“集体博弈”的结果。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,与其中某一方面的力量失衡有关。
三、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对策
青少年网络犯罪也有一个发展过程。在早期,总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犯罪前兆表现。如果家长、学校、社区等能及时发现,及早预防,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。
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哪些前期征兆呢?(一)逃学。正所谓,“逃学”是犯罪的温床。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是从逃学开始的。(二)上网时间过长,上网过于频繁,上网内容远远超出了规定的范围。现实表明,过分迷恋网络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自我。(三)结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。
消除青少年网络犯罪,重在预防与控制。这是一项系统工程,单一地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或某一股力量是不现实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现阶段,只有将“五股力量”(即家庭力、学校力、社区力、同伴群体影响力和网吧网络吸引力)聚合起来,综合发力,才能共同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。
首先,就家庭和学校层面上讲,家庭应该为青少年接触网络制定一个科学计划。比如,接触的年龄、接触的内容、持续的时间、要求等等。网络在某种程度上,也是一个巨大的宝藏,与其让青少年误打误撞,自己偷窥,不加选择的吸收,以至于无力消化,最后沉迷其中,倒不如由父母和学校共同联手,根据青少年的年龄、认知程度等,有计划地“教他们上网”。另外,家庭和学校不应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尺度。家长和老师要学会鼓励、培养青少年学习之外的兴趣。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在大多数青少年眼里是枯燥乏味的,而网络则是色彩斑斓、风光绮丽的世界。如果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,企望以此转移孩子对网络的迷恋,必然事倍功半。
其次,就社区层面上讲,社区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居民生活重要场所。目前,社区普遍存在功能不到位、服务不到位、社区专业工作人员不到位等诸多问题。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社区自身发展,也极大地影响社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。因此,现阶段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。如建设社区图书馆、活动中心,添置健身器材,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等。当然,还可以建立青少年档案制度,加强对青少年的跟踪管理。
再次,就同伴群体上讲。家庭等单位应自小就着力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。鼓励青少年走出家门,积极参加各种活动,在群体活动中形成团队意识、纪律观念,培养诚实守信、礼貌待人的道德品质。
最后,就网吧层面上讲,应该建立一套对网吧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,保证网络市场的良性发育。